【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7月12日文章】题:为何中美(很可能)不会开战(作者扎卡里·凯克)正如我本周早些时候所指出的,中美过去一个月的外交峰会使得有关中国这个正在兴起的大国和美国这个现存大国是否能够逆转历史、避免开战的讨论重新兴起。
事实上,美中都拥有核武器是它们不会发生冲突的最显著原因。这是因为,除去别的手段,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核武器使得战争成为极为糟糕的政治活动。由于没有针对大规模核攻击的充分防御手段,各国领导人完全可以确信,一旦发生全面战争,他们国家的大部分地区会立刻被摧毁。由于没有任何政策目标值得作出这种程度的牺牲,发生全面战争的唯一可能途径是出现某种误判。定期举行类似过去一个月的高级别对话的中美领导人能够应对也应该解决掉上述大部分情况。
地理位置是减小美中战争爆发可能性的另一个不那么受重视的因素。首先,美国和中国都是幅员辽阔的国家,它们还有着难以搞懂的地形特征和复杂的人口结构。因此,它们实际上无法被另一个大国征服。除了幅员辽阔之外,中国和美国还被太平洋隔开。这也减轻了它们的不安全感和彼此的威胁感。因此,尽管人们应该不遗余力地避免美中发生战争,但这件事几乎毫无发生的可能。
遏制与反遏制不会停止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7月15日报道】题:中美进入竞争关系美国外交及安保界人士普遍认为今后中美的对立将逐渐加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弗里德伯格也是持该观点的人士之一。
弗里德伯格认为,中方呼吁与美方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意味着宣称中美关系对等。2008年,美国内传出中美“G2论”时,中国担心被强加更多责任而对此表示警惕。时至今日,中国的初衷可能未改,但开始寻求与美国对等的地位。
中美关系就中期而言,竞争色彩估计会愈发强烈。美国政府对华政策采取了“干预”与“避险”两个方面的策略。新兴大国与老牌大国之间必然产生摩擦。中美意识形态的差异也阻碍着信赖关系的构筑。因此,今后美对华政策的重心估计会逐渐转向强硬。
在冷战后期,中美曾开展过密切合作,因为二者当时面临着苏联这个共同的重大威胁。
而现在,这样的威胁已经消失。美国遭受9-11袭击之后,有看法认为恐怖袭击将拉近中美关系,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朝鲜、伊朗核问题上,中美也不可能做到充分地协调一致。
而且,中国最近不再掩饰希望改变亚太现状的意图。在南海、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网注)上态度更加强硬。
随着国力增强,中国的行动估计会更明确。在这一点上,美国不会保持沉默。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中国?重要的是维持亚太地区势力的均衡。如果均衡被打破,优势倾向于中国,其他国家就必须听从中国的主张。奥巴马政府已经表明尖阁诸岛问题适用日美安保条约。除了嘴上说,还要拿出必要的行动。中国如果明白这一点,也就不得不保持克制。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15日文章】题:美菲在南中国海军演昭示着什么?(作者薛理泰)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并锐意发展尖端军事科技和军力。美国意识到中国的崛起迟早将对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因此急于稳固其主导地位,办法无非两条,一是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二是加强与盟国的合作关系。为此,美国提出了“再平衡”的战略方针。
去年,美国前防长帕内塔在新加坡会议上宣布,美海军将在亚太地区部署60%的战斗力量。今年美国新防长哈格尔又在新加坡会议上宣布,美国本土外60%的空军和海军陆战队也将部署在亚太地区,并将在亚太地区优先部署最犀利的武器装备。这么巨大的军事力量决不是仅仅用来对付地瘠民贫的朝鲜。显而易见,对全球美军部署作此重大的调整,主旨是别有所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