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热点聚焦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韩美自贸协定生效 美跨太平洋战略示范效应浮出水面
内蒙古新闻网  12-03-15 10:35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  
 

       短期内将给中日等国出口带来影响,长远看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和转型

  韩美自由贸易会给区域内其他经济体造成压力。随着自贸协定的签订,关税成本将会降低,韩国制造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2011年欧美地区日本制造商经营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企业非常担心韩国企业进一步加强价格竞争,因为韩欧自贸协定生效后,韩国公司降低了进口部件的采购成本。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也开始加速同他国签订自贸协定的进度。去年2月,在迟于韩国1年半后,日本与印度签署了日印自贸协定。目前,日本已着手准备与欧盟间的自贸协定,与美国的自贸协定或将通过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实现。

  韩美自贸协定还将影响中国台湾省的机器设备出口。韩国今年很可能在对欧洲、美国出口机床方面超过台湾。韩国机床制造商与台湾同行的竞争十分激烈,双方的机床出口目的地都是欧洲和美国市场。台湾2011年的机床出口额为400多亿美元,是世界第四大机床出口地,预计今年将跻身第三位;韩国目前排名第六,得益于自贸协定,今年将有望挤入前四。

  韩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将影响到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制造业。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等国在汽车零配件制造出口方面一直稳步增长。据全球贸易数据库2011年的数据显示,泰国汽车零配件出口的全球份额从2005年的1%增长到2010年的3.6%。而韩美自贸协定中包含了扩大韩国国内零配件,特别是汽车零配件销售企业的进出口。该协定生效后,韩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零配件关税将从8%降为零,而目前泰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零配件关税最高可达30%。

  郑焕禹指出,韩美自贸协定生效后,韩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将有所提高,这会对中国、日本等国同类产品的对美出口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在中国的一些韩国加工企业也可能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工厂转移回韩国,以便对美出口产品。虽然短时间内,韩美自贸协定将会给中国、日本等国带来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一方面,中国、日本等国企业可以利用韩美自贸协定生效的机会进入韩国,在韩国建立生产工厂,使企业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部分韩国加工企业从中国转移回国,对中国的加工贸易降低依赖,中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能起到促进作用。(驻泰国记者王慧  驻韩国记者莽九晨  马菲)

  点评

  赵江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与世界上近年来签署的其他自贸协定一样,韩美自贸协定的生效将不可避免地给与美韩有密切经贸关系的第三方带来一系列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影响。该协定对亚洲首当其冲的影响反映在贸易领域。韩美自贸协定有利于韩美相互出口商品到彼此市场,从而会减少亚洲其他经济体对韩美市场的出口。但是,根据一般经验,自贸协定对第三方的负面影响往往是短期的,且不会构成实质性威胁。其原因在于,自贸协定给签署国带来的贸易增量是有限的,同时协定双方现有的贸易结构也限定了对第三方的负面影响程度。

  实际上,韩美自贸协定对亚洲的最主要影响并不在于贸易或投资规模“量变”,而在于它为亚洲建立了一套美国标准的自贸协定“范本”,其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新的环境保护标准等等,为美国日后在亚洲推行其对外经贸准则、规则或标准创造了机会。虽然美国早在几年前就与新加坡签署了一个多领域、高标准的自贸协定,但是该协定对亚洲的影响却远不如韩美自贸协定,韩美协议在亚洲具有更强的“示范”效应。

[责任编辑 李春香 ]

京蒙联手促就业
挑战
吉祥草原祝福香港
勇敢的鄂伦春
备足车辆迎接暑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民族传统射箭国际邀请赛
四子王旗:祭敖包活动隆重举行
最“柔软”的挂历
垃圾场变梦幻海滩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