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国际扫描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全球缘何“忽冷忽热”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解谜团
    内蒙古新闻网    16-01-23 10:42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社

      世气组织专家解开“忽冷忽热”之谜

      今冬,不仅全国许多地方在“速冻”,北美、欧洲的局部地区也进入极冷模式。但就在1个多月前,全球领导人和科学家还在法国巴黎谈气候变化。这种切肤之冷正在对冲人们这些年刚刚有所认识的全球变暖理论。

      学界对这种“冷”、“暖”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一些学说抛出地球即将进入“迷你冰期”等概念,但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与这些年多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和灾害天气相关联。寒风、冰雪与星球变热之间有着某种因果关系。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气象专家汤绪为您解开地球“忽冷忽热”之谜。

       【“变暖”更易有“极冷”】

      汤绪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全球变暖趋势和局部极冷现象进行解释。

      从原理上说,在气象学中有一个正态分布理论,简单地说,具有稳定状态的物质应当是呈正态分布的,发生小概率事件的频率低。但是,当人类活动影响地球气候之后,正态分布发生变化。无论是整体位相平移的变化,还是振幅的变化,都会使小概率事件发生的频率增高。全球变暖使地球原有的气候分布、形态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小概率事件或者说极端事件趋于频繁。

      如果从大气物理的角度来解释,需要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极地漩涡,一个是高空急流。

      极地漩涡是一种持续并大规模存在的寒冷气旋,介于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中部。地球南北两极的地磁将来自宇宙的冷气阻挡在地球之外,但也同时使南北两个地极上空形成极地漩涡。汤绪说,原先始终存在于两极的极地漩涡相对稳定,呈大块出现,但全球变暖之后,由原有的稳定转趋活跃,有可能出现小涡旋,北极极地漩涡产生的小涡旋往南偏移,就会造成某一个区域被“速冻”。

      高空急流是东西走向围绕地球的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存在于对流层顶和平流层。高空急流受北极和中纬度地区之间的温差推动,由西向东环流,温差越大速度越快,气流路径会越趋于直线,相反温差越小气流速度会越慢,路线则会呈现波浪形。北极一旦升温,会使北极和中纬度地区的温差减小,高空急流的波浪就会变大,振幅两端波及的区域就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汤绪说,极地漩涡和高空急流的变化都表明了大气更不稳定了,原来存在于某一个地区、相对稳定、保持规律的状态被打破,从而使原本有规律的季节性天气出现异常。

       【静稳天气致雾霾】

      这几年,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促使科学界更加关注极地漩涡和高空急流这两个因素。深入的研究发现,2013年冬季至2014年春季北半球多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就与全球变暖给极地漩涡和高空急流带来的变化有关。当北极气温上升,减慢环绕全球的高空急流,气流波浪变大,导致出现当时俄罗斯暖冬、英国暴雨成灾、美国“雪旱两重天”等极端天气。

      与2014年春季在北美出现的极寒天气相似,今年初东亚出现的大幅度降温可能也是拜极地漩涡偏移所赐。

      不仅如此,汤绪指出,全球变暖所致极地漩涡和高空急流的变化,还导致了其他很多气象状况的出现,例如雾霾。

      “中国北方出现的雾霾天气,与极地漩涡和高空急流也有关系。极地漩涡是冷空气南下的重要来源,而急流决定着将这些南下冷空气引导到哪里去,”汤绪说,“但如果极地漩涡的状态被改变,使某一个区域长期没有冷空气南下,就会导致这个区域在某一个时期出现静稳天气。无风的静稳天气使污染物无法扩散,就会形成雾霾。”

       【厄尔尼诺在搅局】

      不过,在全球变暖的同时,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剧也是近些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的主要动因之一。

      2015年,地球上发生了历史上非常显著的超强厄尔尼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异常偏暖,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发展。汤绪说,超强厄尔尼诺导致本轮极端天气频现,特别是去年底集中出现在北美、南美和英国的暴雨和洪灾。

      例如,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美国东部地区出现异常暖冬,一些地区的气温竟然高达20多度,连樱花也提前开放。而在美国南部、西南部和中部,暴雨、龙卷风、洪灾接替上演。加拿大蒙特利尔去年12月25日最高达到16摄氏度,而三天后气温降至零下10摄氏度。而在去年12月的南美洲,一边是乌拉圭、巴拉圭、阿根廷、巴西多地发生特大暴雨和洪涝,一边是巴西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干旱。

      汤绪说,海洋和大气正在相互作用,超强厄尔尼诺今后还会增加极端天气的出现。

       【今年恐怕会更热】

      经验主义对人的认知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效应。举例来说,在北美洲2013年冬天经历了极端寒冷的气候之后,美国一项民调显示,相信全球变暖理论的美国民众的比例从85%下降至73%。切肤之冷的现实体验,甚至让一些政客公开反对全球变暖观点,美国总统竞选共和党热门人选特朗普在2013年冬天曾公开说:“寒冷的天气正在证明,让全世界为之破费的全球变暖学说是个大谎言。”

      但是,准确地说,过去几年经常出现的速冻模式只属于气象事件,而全球变暖讨论的是气候问题。气象事件通常具有局部特征和地域特征,而气候变化关注的是全球范围,是整体情况。气候是一段时间的气象表现和趋势,用某一个气象事件来反证气候趋势不合科学。好比是,无法用某一个浪头的高低来评估潮汐变化一样。当然,气象事件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所以,寒潮和全球变暖说之间并不矛盾,前者不足以推翻后者,后者也无法排除前者的出现。

      简单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能够单一性反映全球气候的整体状况。拿美国来说,美国2013年冬季发生的大规模寒潮波及48个州,但阿拉斯加州却迎来了暖冬,加州则遭遇了干旱。退一步说,即便全美都遭遇极端天气,那也只代表了地球2%表面的情况,无法证明地球正在降温。

      所以,局部、阶段性的极冷,不能推翻对全球变暖的认知。而且,可预见的是,2016年,地球有可能还会更热,有可能再次刷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纪录。

      英国气象部门最近发布分析报告称,以1960年至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为基准,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7摄氏度,2015年上升0.75摄氏度,而2016年预计将上升0.84摄氏度。

      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和积聚,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无法改变。因此,今后可能每年都会刷新最热年纪录。人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在相当长时期内,恐怕只能是减缓升温的速度。(凌朔)(新华社专特稿)

    [责任编辑 魏佩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际新闻排行榜
    男子在两人自拍照中偷偷求婚148次 女友没发现(...
    中国女留学生在美被追尾后遭枪杀 嫌疑人无悔意
    美国“暴乱分子”:五大国内组织威胁美国安全
    安倍上台3年干了啥? 多次改组内阁 强推安保法
    被美国女子撞车枪杀 警方认定中国留学生无辜
    假扮警员抢劫豪宅区 英国“芭比大盗”落网(图)
    外媒关注习近平首访中东:为当地和平贡献中国...
    一图读懂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
    奥巴马签署行政令 美国对伊解除哪些制裁?
    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中阿友谊如尼罗...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牛俊雁当选鄂尔多斯市市长
    首府发生一惨剧 女子从海亮公寓19楼坠亡
    内蒙古文明办主任会议召开 明确2016年十项重点...
    杜学军当选包头市市长 承诺做群众信赖的市长
    自治区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测2016年食品价格
    内蒙古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间表
    内蒙古敖汉旗是“世界小米起源地”论断被世界...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将于1月22日召开
    内蒙古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中西部最低气温下降8℃
    促进能源节约 内蒙古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
    新闻专题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观映|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视频产品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专题】内蒙古出重拳治雾霾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