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自贸区三大挑战
外资银行在自贸区正茁壮地成长着,在成长中也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挑战。
1、产品创新和系统开发成本加大
自贸区的政策有别于自贸区外一般的金融政策,与国外成熟的离岸市场和自由贸易区相比也有较多的独创性,外资银行无法对原有的传统金融产品及其在国外自贸区的成功经验进行原封不动的复制和照搬,需要根据自贸区的政策要求重新构建金融产品和业务。研发设计符合要求的金融产品,制订金融产品的操作流程,构建相应的操作平台,建立适合自贸区的金融产品和业务都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未来的收益往往很难准确预估。例如,自由贸易账户相关的系统开发的前期投资很大,但相较该投入,未来外资银行在自贸区开展业务的收益和回报尚很难准确估计,因此外资银行对于相关的投入比较谨慎。
2、相较中资银行的劣势
虽然在进入自贸区外资银行应该能享受与中资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但在实务之中还是有所区别。比如,在实际监管审批新的自贸区业务时,仍然是中资银行似乎获得了更多的优先权。在自贸区成立分行的银行必须通过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的系统验收,才能为其企业客户开立自贸区账户。目前,第一批从央行获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FTA业务牌照的7家银行都是中资银行,但还没有一家外资银行从央行拿到这张关键的业务牌照。另外,在自贸区外资银行可调动的人力、财力、客户等资源和中资银行相比还处于劣势。
3、与母行沟通的问题
外资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来自母行的强有力的支持。外资银行在自贸区开设分支行开展金融创新业务时,为了获得母行的批准和支持,往往需要向其提交申请,并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在向母行汇报自贸区特有的新政策、新业务时,往往存在一些母行不易理解的地方。再加上自贸区的金融制度改革还处在建设阶段,制度处于变化之中,往往也没有英文版本,外资银行在与母行进行的汇报、介绍时存在一些困扰。但是如果不与母行沟通,导致新业务落后于其他外资银行竞争对手,则又可能会受到母行的问责。
未来的改进空间何在?
外资银行要在自贸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以真正尝到自贸区开放所带来的甜头,有关的监管机构以及外资银行本身均需要再下一番功夫。
自贸区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压力测试”的试验田,中国金融监管的支持态度以及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考虑到前述的外资银行的这些挑战,金管当局不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自贸区相关的金融改革制度的建设,放大自贸区内金融监管简政放权的步伐,并在实务执行中真正体现对于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
从现有政策层面看,虽然一行三会已经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在跨境投融资、资本市场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还需进一步明朗化。另外,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如何将“简政放权”一词落到实处成为了监管机构的下一步重要课题。据部分外资银行反应,目前虽然总体政策是“自由”了,但是实务操作仍没有实现完全的自由,例如账户开立、资金划拨等方面的实务手续仍然需要参考现行的较为复杂的流程完成。如果以上方面得到改善,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银行资本进驻自贸区,促进自贸区的进一步繁荣。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应当积极创新,利用机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优惠政策的到来。与目前其他国家不同,上海自贸区并不像过去一样是一个单纯给予优惠而招商引资的“经济开发区”。自贸区的建设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先进的制度创新的经验。上海自贸区的金融运营模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离岸金融市场以及自由贸易区均有较大的不同,处处体现了独创性,也为区内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在这样的前提下,自贸区内的外资银行不能只是被动的等待优惠政策,而是应当主动的寻找政策、渠道、顾客等方面的机遇,结合其自身在中国国内区外的以及母国的资源,对现有的产品和渠道进行定制化的创新,找到真正的机会进行发展。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有困惑,应加强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就其计划在区内开展的创新业务与监管机构深入的意见交换,而不是仅仅要求监管机构为其放开自贸区的业务限制,相信中国的监管当局也是乐于倾听的,以便在更好地为这些外资银行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充分的把握。
与此同时,许多外资银行正在积极地拥抱自贸区的机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伴随着种种的“成长的烦恼”。自贸区作为中国经济转型中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得到了从中国最高层到各个部委所给予的全面支持,这在过去一年的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外资银行无论中国境内的法人银行、分行还是母行,均应当对自贸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克服困难,开拓一条属于外资银行自己的路,并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