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圣彼得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这是与会各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新华网9月12日电(记者高菲)备受瞩目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落下帷幕。此次峰会在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并向世界经济释放出积极信号。围绕此次峰会取得的成果以及G20机制未来发展等问题,新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
记者:G20峰会发表了《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领导人宣言》以及《圣彼得堡行动计划》,并批准了一系列文件。您认为这次峰会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陈凤英:我认为最重要的成果是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认识。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可以说处于拐点,召开这次会议让各国对当前形势的看法达成了相对共识。现阶段发达国家经济相对走稳:美国复苏,欧洲趋好,日本稳定。而由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内部问题凸显、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本次G20峰会上对此达成了相对共识,一些国家表示了担心,奥巴马表态:退出量化宽松会分阶段进行,程序是可控的。如果没有这种全球的沟通协调,有的国家很有可能陷入危机。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形成宏观经济形势的相对共识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第二个重要成果是开放型的世界经济。联合国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参加全球价值链的国家经济增长是稳定的高速的,说的实际上就是全球化、投资与贸易为一体、开放市场。针对的就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次会议上可以看出,与会国都已认识到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第三是金砖国家应急储备。G20作为一个重要国际平台,这次峰会上金砖国家应急储备的亮相可以促进G20各国加强合作,推动IMF关注新兴市场。建立应急储备机制也显示了金砖国家的信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这是峰会的最大收获之一并不为过。
双边关系也是本次峰会上的重要收获。多边场合中的双边沟通很重要。尤其习近平主席是首次出席G20峰会,最大的收获是唱响了中国,表明了中国的立场,阐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仍然非常重要。
记者:美国等发达国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是这次G20峰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与会各国进行了集中讨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峰会上表态,美国将逐步分阶段退出量化宽松。对此,您怎么看?新兴国家应该如何应对?
陈凤英: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但不能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之前的估计是,美国未必愿意在多边场合谈论退出量化宽松的问题。这次奥巴马作出了表态,承诺美国将逐步分阶段退出量化宽松,我认为这表明奥巴马是位明智的美国总统——允许大家在主要的经济治理平台上讨论,这是一种进步,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也算是小小的收获。
假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真的退出量化宽松,我同意这样的看法: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有风险但未必是危机。个别国家的危机不能代表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现在新兴市场的规模比以前大得多,抵御风险的能力强了,GDP规模和外汇储备仍在增加。外汇储备是“货币池”和“防控墙”,而全球外汇储备的75-80%左右都在新兴市场,所以新兴市场的能力仍然很强。外汇的政策较以前更加灵活,应对手段增多,宏观经济指标基本健康。现在的经济状况只是“增长减速”而非“负增长”,CPI虽然压力比较大,但不至于不可控。最重要的是,美国的退出是渐进的,过程可能是半年、一年,到利率上升可能是两三年以后。因为美国的经济还没有复苏到可以上升利率的程度,利率上升对应着债务也要上升。所以,我同意有风险有压力,而且这已经出现了,但是不是会“被危机”,还要看新兴市场国家能够团结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