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至15日,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中国苏州举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六次高官会。本届会议不同于往届之处在于,与会各方除了就全面有效落实《宣言》、加强海上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之外,还首次在落实《宣言》框架下,就“南海行为准则”举行磋商。
此次高官会对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积极意义在于,中国与东盟国家能够借此机会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为进行下一步行动做准备。但是,个别东盟国家却对此次磋商抱有过高期待,希望会议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次性解决制定准则面临的所有问题和障碍,甚至“干净利落”地签署准则。
不切实际的期待背后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其一,个别国家希望借助“南海行为准则”来束缚中国。“南海行为准则”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设定的一个高级目标。《宣言》中明确提出,达成“行为准则”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本地区和平与稳定”。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个别国家故意无视上述前提。它们担心的是自身实力无法与中国匹敌,与中国较量会处于不利境地。因此,这些国家图谋利用“南海行为准则”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特点,希望在准则中纳入限制中国以正当方式使用执法力量或军事力量维护主权和权益的内容,以此保护本国强占中国岛屿、与中国争夺主权权益的私利。
《宣言》还指出,要在“各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为签署“行为准则”做出努力。菲律宾等国不顾“协商一致”,执意通过制定准则将本国目的和立场强加给其他东盟国家和中国。
其二,有的声索国还希望借助“南海行为准则”来解决与中国的主权争议。“行为准则”的本意是为解决南海领土主权争议营造良好的环境,但有些国家却为了增加与中国谈判的筹码,执意将争议国际化,其中就包括将领土争议纳入“行为准则”的谈判中。“行为准则”谈判各方中绝大部分不涉及南海主权争议,因此,不能用主权争端绑架准则谈判,在直接当事方之间谈判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其三,“一步到位”的期待不切实际。个别国家在此次会议之前捏造事实,对中国百般刁难,以期营造中国破坏磋商的舆论氛围,准备在会议结束后,将“行为准则制定进展缓慢”的所谓“责任”推给中国。事实上,多数东盟国家对“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进程有正确的预期,认为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磋商这一行动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不应该对第一次会议就抱有过高期望。个别国家一蹴而就的想法难以得到广泛认同。
当前,“南海行为准则”谈判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个别国家破坏气氛,干扰磋商进程。中国是积极推动谈判进程的一方。未来,中国仍将继续对“行为准则”谈判持积极态度,释放更多善意。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
链接
就“南海行为准则”
各方高官在苏州磋商
据新华社南京9月15日电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六次高官会和第九次联合工作组会议14日至15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各方在落实《宣言》框架下就“南海行为准则”举行了磋商。
在“准则”磋商中,与会各方同意遵循“循序渐进、协商一致”的磋商思路,从梳理共识开始,逐步扩大共识、缩小分歧,在全面有效落实《宣言》的过程中,继续稳步推进“准则”的进程。会议决定授权联合工作组就“准则”进行具体磋商,并同意采取步骤成立名人专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