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国际扫描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朝鲜特使访华 能否消减东北亚火药味?
    内蒙古新闻网    13-05-23 08:49    打印本页    来源: 新京报

      朝中社5月22日提供的照片显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崔龙海(前中)当天乘专机离开平壤启程访华。新华社发

    2012年4月,金正恩和崔龙海在一起。

      崔龙海被视为朝鲜军方关键人物之一,多次陪同金正恩视察;朝媒未透露访问议题

      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长、次帅崔龙海22日抵达北京访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崔龙海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特使”身份访华。

      五人访华军官三位

      朝中社报道,作为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崔龙海当天离开朝鲜首都平壤,乘专机飞往北京。多名朝鲜党政军高级官员随同崔龙海访华,包括人民军上将李永吉、劳动党中央副部长金成男、外务省副相金亨俊、人民军中将金秀吉。朝中社没有详细提及崔龙海的访问日程和议题。

      崔龙海是继朝鲜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去年8月访华后,访问中国的最高级别朝鲜官员。崔龙海多次陪同金正恩参加各种视察和重大活动,同时单独视察和督促一些金正恩过问项目的落实,被不少媒体和分析师视为朝鲜军方领导层关键人物之一。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当天在北京会见崔龙海。崔龙海访问期间,中朝双方将就朝鲜半岛局势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洪磊说,中方始终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中方将始终不渝地推进六方会谈。

      半岛局势敏感时期

      崔龙海这次访华逢朝鲜半岛局势再次高度敏感时期。前两个月,在韩美大规模军演期间,朝鲜半岛骤然“风起云涌”,一度引发战事忧虑。随着韩美大规模军演4月底结束,朝鲜半岛局势呈现缓和迹象。

      近来,涉及朝鲜半岛局势的外交活动频繁。朝鲜宣布金正恩“特使”访华同一天,韩联社报道,韩方正推动总统朴槿惠近期访问中国。

      本月初,朴槿惠访问美国,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朝方采取“有意义”的行动,继而推动直接对话与磋商。中旬,日本派首相“密使”访问朝鲜,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2日也表示,日本准备重启去年11月以后中断的日朝政府间磋商。

      美朝均为局势降温

      本月18日至20日,朝鲜连续三天发射疑似短程导弹,虽然韩国指责这是“挑衅”,美国刻意降温。五角大楼20日认定,朝方发射“不一定违反国际义务”。

      另外,朝中社21日报道,金正恩视察朝鲜人民军一支部队。与前两月不同,报道中没有出现朝方领导人针对韩美的刺激言论。新华社电/专稿

      -人物

      级别“最高”的特使

      崔龙海现年63岁,父亲崔贤是金日成在抗日游击队时的战友。

      崔龙海毕业于金日成综合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目前身兼多项要职,去年4月,他被任命为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并被授予朝鲜人民军次帅军衔。

      崔龙海在军队中被视为仅次于金正恩的二号人物。即使在国内政治架构中,地位也非常高,他是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同时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纽约时报》报道称,崔龙海是金正恩上台以来的第一位访华特使。他也是金正恩在访华人选中,能够选择的最高级别的官员。(高美)

      -悬疑

      1特使访华有何特殊意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朝鲜问题专家于迎丽认为,朝鲜派遣崔龙海作为特使访华,从举动来讲,是一个局势缓和的迹象。

      “从外交层面上来说,至少说明朝鲜愿意打开会谈的大门。崔龙海是朝军中仅次于金正恩的二号人物,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地位也非常高。他作为特使前来,说明朝鲜跟中国沟通协商的意图非常明显。”

      韩国媒体报道称,崔龙海突然访问中国,会否给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带来转机引人关注。“再加上他的访问在朝鲜半岛周边国家(美中、中韩)即将进行首脑会谈之前,因此更加令人瞩目。”

      对于此次“派遣特使”的访问方式,于迎丽说,朝鲜高官以特使身份访华“的确比较少见”。她认为,一般只有在正常外交渠道不够用,或级别不够,或专门为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才会派特使。“外交信息通常是大使馆传递。但在朝鲜,比较有话语权的,还是军方人士。而特使带来的任务和传递的信息,都是非常明确的。”

      2朝鲜“来使”为何军官多?

      对于此访,于迎丽尤其强调了崔龙海的军方身份,“前一阶段,无论是核试验还是导弹发射,都是军队的行为。如果纯粹是外交官,未必能解释清楚前一阶段朝鲜的举动。崔龙海能够前来,表明朝鲜在跟中国交换信息方面的诚意是很大的。”

      《纽约时报》也强调了崔龙海的身份,称“崔龙海是金正恩上台以来的第一位访华特使。他也是金正恩在访华人选中,能够选择的最高级别的官员”。

      除了崔龙海,随行的5人中还有两名高级军官。这样的安排,被韩国媒体认为与当前东北亚局势有关。韩媒报道称,李永吉曾任第5军团团长,今年起担任朝鲜总参谋部作战局局长一职,3月曾出席金正恩紧急召开的战略火箭部队作战会议。金秀吉今年2月曾出席由金正恩主持召开的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由于特使团包括不少军方人士,预计朝中双方会就东北亚和朝鲜半岛军事紧张局势相关问题进行集中磋商。”

      于迎丽认为,崔龙海这次来华,主要为修复朝鲜核试验后“稍微有点僵”的中朝关系。“甚至不排除为金正恩访华打前站可能。”此外,朝方还有可能向中国寻求投资及经济援助。

      3能否消减东北亚火药味?

      谈到崔龙海访华对当前东北亚紧张局势的影响,于迎丽表示乐观。

      “这种高级别的访问,双方事先都做过一些沟通。对能达成什么样的成果,也都有比较初步的意见,所以才安排这样的行程。”

      韩方也将朝鲜派遣特使看做“好信号”。韩媒体称,“朝鲜主动与中国接触,可以认为是一种对话暗示。由于中方极为重视朝鲜半岛保持稳定,朝鲜很有可能向中方承诺,将克制发射导弹等行为。”

      此外,新一轮东盟地区论坛将于6月底举行,而韩朝外长一直都参加这一论坛。韩媒体称,若四方(中朝韩美)在今后一个月的连锁接触中就对话达成共识,朝鲜与周边国家的对话将进入准备期。“而局势是否会转变,转变速度有多快,首先要看朝中之间的接触。”

      新京报记者高美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际新闻排行榜
    菲律宾代表最后时刻返台“灭火
    被朝扣押中国渔船渔民讲述惊魂13天
    中印军方会谈气氛友好 印教科书地图把藏南划回...
    印海军再现换妻丑闻:强迫妻子与同事发生性关系
    叙利亚称境内发现以色列军车 以或已插手叙危机
    英报报道称中国家长不愿再让孩子当班干部
    俄军事专家:中国航母注定要扬帆远航
    中国成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 向海权国家迈出重要...
    外媒:奥巴马手忙脚乱应对“三重门”
    菲律宾的“习惯性”轻慢从何而来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关于对拟提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内蒙古政府召开第4次常务会议 巴特尔主持潘逸...
    机场迁址 呼和浩特格局将有何变化?
    乌海市召开全市干部大会 候凤岐被任命为乌海市...
    张高丽在我区调研时强调:稳定经济增长 化解产...
    王君书记集中回复通辽违章占集体林地建房等7个...
    【北疆先锋】向阳村民种西芹“名利双收”
    内蒙古第二条进京高速——G7高速公路年底完工
    未来3天我区大部分地区降雨降温
    内蒙古自治区研究部署循环经济工作 潘逸阳主持...
    新闻专题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专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第三届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