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姜跃春在新华网2012“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上发言。新华网郭小天摄
二、区域合作目前面临的挑战
尽管亚太区域合作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因“区情”复杂,始终不能形成大家均能接受的合作框架。TPP的出现,特别是作为东亚区域合作重要一员的日本参加谈判之后,将给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带来更加复杂的前景。
(一)亚太国家面临是否参加的政策选择。目前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在艰难中进入了第五个年头,但危机的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不见走出危机的“出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经济最突出的变化是西方经济模式受到种种挑战,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世界各国对亚洲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加强,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未来几年将是亚太区域合作巨变期,也是大发展关键期。
而当前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尚未出现一个令所有国家都能满意的框架。加上在WTO的多哈回合谈判近期难以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在本地区多种贸易协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TPP的进展对已参加亚太区域合作的国家可能要重新权衡各个所在地区合作框架的利弊,重新定位本国的区域合作战略,尤其是尚未参加现有合作机制的国家也将面临新的政策思考与选择。如果不参加,担心不能搭上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高速列车;如果参加由于TPP的高门槛又担心国内某些产业面临备受冲击的厄运。
(二)面临如何处理已有合作框架与TPP关系问题。在亚太地区,已经有了三个"10+1"、"10+3"、东亚峰会(10+6)等机制,“10+8”等合作框架。这些框架近年也都在不同程度地有所进展,有的甚至出现突破性变化。但TPP作为把APEC作为发展范围的高端FTA,它不仅在范围上横跨太平洋东西两端,成员上涉及现有东亚种种合作机制,尤其是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日本作为世界制造能力最强的经济体无疑将增加TPP的魅力,这对于已经加入TPP或者正在谈判的许多经济体来说,都将面临一个如何定位TPP与现存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关系的课题,因此,可以预见东亚区域合作必将在体系准入、成员范围和合作机制等方面进入多重交叉的复杂局面,东亚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出现重新洗牌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TPP与现有亚太区域的多种合作机制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之所以亚太地区合作框架层出不穷恰恰说明本地区经济合作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亚太国家既要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也需看到本国经济发展的现有层次,从本国国情出发,参与亚太不同层次的合作框架可能才是理性、符合实际的选择。
(三)TPP将减缓非成员国FTA全球布局的进度。近年来,由于区域合作高速发展,不少不过之间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双边或多边FTA。以中国为例,目前TPP成员的谈判国与中国FTA发展体系中出现重叠的有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和秘鲁。其中中国与新加坡、新西兰、智利、秘鲁已经签订FTA。与澳大利亚正在FTA谈判,与日本正在筹划谈判。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并使TPP快速进展的情况下,TPP成员国政府和民间资源很可能从非成员国包括中国市场转投TPP成员,这样对与非成员国之间分享FTA成果的兴趣就可能大减,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目前正在落实或正在建设中的FTA布局进程速度。
同时这些国家由于参与TPP谈判进程,很可能延缓与非成员国之间的FTA建设,同时他们还会把美国推的TPP中的高标准来衡量与非成员国的FTA,从而要求非成员国在环保、劳工、知识产权等原来被作为例外或暂时搁置的方面作为新的谈判筹码,客观上设置了非成员国难以达标的标准,增加了这些国家与他们FTA建设难度。
(四)、影响非成员国的贸易回流问题。日本韩国在华投资已经达到一定份额,如果该两国均加入TPP,在使成员国在非成员国如中国投资企业和资金回流到面临更加低关税和更优惠条件的母国国内,或TPP成员国,这将对非成员对外贸易和整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201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52%,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出口额,说明一些低端加工行业正在从中国转出,转移到其他成本相对更低的亚太国家,如越南。但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产业升级尚未完成,生产技术也没有根本性提升,中国还很需要这些加工贸易的存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非TPP成员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
(五)TPP对非成员国带来的反作用力也很明显。应该看到,美国主导的TPP一方面将对东亚现有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造冲击,甚至东亚区域合作面临重新洗牌的可能性。TPP对东盟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构成威胁。目前加入TPP的东盟成员有新加坡马来越南和文莱。
美国介入TPP后对东盟自身自贸区建设冲击很大。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TPP还可能激发东亚国家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决心和步伐。东盟在出现分化的同时,也反过来促使东盟强化与东亚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今年以来,无论在东北亚还是在东南亚区域合作进程均出现突破性进展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今年3月中日韩投资协定达成协议。这是自2007年启动以来,历时5年,中日韩三方先后进行了13轮正式谈判和数次非正式磋商达成的结果。该协定共包括27条和1个附加议定书,囊括了国际投资协定通常包含的所有重要内容,包括投资定义、适用范围、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征收、转移、代位、税收、一般例外、争议解决等条款。中日韩投资协定的签署在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这是中日韩第一个促进和保护三国间投资行为的法律文件和制度安排,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它将为三国投资者提供更为稳定和透明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三国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促进三国间经贸活动更趋活跃,推动三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二,2012年5月13日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日韩三国正式签署投资协定,并就年内启动中日韩FTA谈判达成了共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1月在金边举行的第21届东盟系列峰会期间,日中韩三国在金边举行部长级会谈后宣布,三国即将开始举行有关自由贸易协定(FTA)问题的谈判。在中日之间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的背景下,中日韩三方能信守承诺,按时启动谈判,说明三方均已认识到FTA对中日韩三国的重要利益和对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深远意义。
第三,2011年2月26日,在内比都举行的第十八次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优先讨论了如何与其经济伙伴国共同达成一个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协议,会议产生了组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草案。2012年8月底召开的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部长会议上原则同意组建RCEP。在2011年东盟峰会上东盟十国领导人正式批准了RCEP。它是东盟国家近年来首次提出,并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是成员国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建成后的RCEP将拥有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的人口,生产总值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区域合作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