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姜跃春在新华网2012“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上发言。新华网郭小天摄
东亚区域合作新变化及其影响
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西方经济模式受到种种质疑和挑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在此背景下,美、日两国围绕“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纷纷调整其亚太政策,美国希望调整该地区合作“制度”规范亚太合作进程,日本希望通过呼应美国TPP战略干预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强化其在亚太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亚太区域合作变化对该地区国家提出种种挑战,中国在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同时,还必须加速本国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的调整。
一、美、日、东盟国家区域合作政策新变化及其意图
(一)美国“借壳上市”高调推进TPP的主要战略意图是以全新“规制”驾驭亚太合作进程。TPP作为美国“重返亚太”的经济载体,其首要目的是要以此参与东亚地区经济上升势头,扩大美国对亚太地区出口。过去几十年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国家是全球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相关国家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尤其是中国、印度不仅是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佼佼者,而且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也成为发动机发挥引领世界经济的引擎作用。
为此美国认识到,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如果美国被排斥在该地区经济合作之外,如果美国失去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能力,那对美国全球战略都将受到难以想象的冲击。
另外,美国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提出世界经济再平衡理论,主张今后美国要降低消费水平,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力,减少贸易逆差;同时要求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减少出口,把产品销售市场转向本国。在这一理论的驱使下,奥巴马政权高调推出重返亚太大旗。以增加美国对亚洲出口,为实现美国提出的“国家出口计划”创造条件。
美国加入TPP的另外一个战略意图是试图以全新“规制”设计合作框架,规范东亚合作进程,对中国形成必要的牵制。上个世纪末期,由于美国并不认为东亚合作会形成“气候”,因而对东亚合作进程并未十分重视。
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取得不同层次的成果,使得美国认识到如果再不介入可能中国将在这一地区成为主导力量,加上中国近年的不断崛起也是美国开始有一定的危机感。然而,对东亚地区现有的所有框架而言,美国都将是后来者,其影响力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美国身在其中的APEC运行几十年并未达成既定目标,且前景看淡。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本是亚太几个小国倡导的低水平的FTA,虽有雏形,但无实质性内容。美国以此“借壳上市”,在拉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参加,轻而易举使TPP受到热捧并为自己树立了主动者地位。
所以对美国而言,热捧TPP是一举三得。不仅是增加美国对亚洲出口,还扭转了美国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被动局面,跟重要的是对在该地区影响力日趋扩大的中国形成必要的牵制,使亚太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服从于美国的全球布局的总体战略。
目前的TPP已经于当初太平洋4国主张的TPP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它将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安排,不仅像其他FTA一样把降低或消除关税作为政策目标,也将包括安全标准、技术壁垒、卫生检疫、、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等内容,甚至还包括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美国希望在此框架内建立一个超WTO、高于亚太现存所有框架的高端FTA,以凌驾于亚太区域合作现有框架之上。然而,由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结构的差异等原因,TPP的运作和实现未必像美国所期待的那样一帆风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