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亚洲不用外人指手画脚
内蒙古新闻网  12-03-30 08:48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全球塑造中国新形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过程也必然漫长。但在我们的近邻柬埔寨,笔者听到了这样的说法:“中国在全球重塑了亚洲形象。”这样的赞叹,让我们在体会到中国与周边关系重要性的同时,看到了中国的新形象是如何从周边开始向世界延伸的。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总是受西方媒体的主导,杨洁篪外长将此比喻为西方的喇叭比我们的更大。但他还有一句话:“数据比喇叭更重要。”这其实讲的是方法论,是观察中国形象的方法。了解中国形象,既要听西方媒体所言,更要看真实的效果。

  胡锦涛主席访问柬埔寨前,我们从大多数西方媒体的报道里读到的是什么呢?无非是两点。一是讲南海问题,说柬埔寨“不能听任中国指挥”,而应维护其东盟轮值主席国的威望,在这一问题上要“有所作为”;二是讲柬埔寨陷入了中国投资的“陷阱”,成为中国的附庸。

  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来看中国形象,显然与柬埔寨人实际的感受会有很大误差。柬埔寨人怎样看待南海问题呢?柬埔寨学者诺罗敦·西里沃在不久前的一次有关南海问题的讨论会上,有这样一段表述:中国不会运用武力威胁小国,中国应被视为可为东盟提供更多机遇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威胁。我们也一定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问题。

  所谓中国投资的“陷阱”更是不攻自破。柬埔寨人民是中国援助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话最有代表性。很多柬埔寨人士认为,柬埔寨经历了战乱,百废待兴,中方投资数量大,都是柬埔寨急需的。中国投资绝非强加,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所有项目柬埔寨都是量力而行,而某些国家对柬的援助则附带了一些条件或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相比之下,“中国才是柬埔寨真正的朋友”。

  为什么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是可行的?为什么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不同于西方媒体的描述?就是因为西方有些人有意或无意地在遮掩认识中国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

  东盟秘书长素林在近日发表的文章中提供了这样两个数据:东盟成员国内部贸易从1980年的20.8%上升到2010年的25.4%,在更大范围的东亚集团(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相互间的贸易从1990年的43%上升为2010年的55%。

  这两个数据所包含的意义至少也有两层,其一是主导区域内部更紧密合作的力量是发展,共同富裕是人心所向,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二是该区域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源,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的合作,而与此同时减少了对外部,特别是美欧等西方国家的依赖。

  长期以来,亚洲人总是生活在西方的影响中,这既与历史上有很多亚洲国家曾被西方殖民者主宰相关,也与亚洲国家普遍发展水平落后相关。今天的亚洲已非同以往。正如新加坡的马凯硕先生所说,“这是亚洲200年来的最好时刻。”中国的和平发展,显然为这个最好时刻的到来注入了动力。中国顺应了地区发展的大势,同时也成为这一发展潮流的主要推动者。

  亚洲各国之间仍有不少矛盾和分歧,还有一些历史的旧账要清理,但这已经用不着外部指手画脚了。亚洲人既然有能力实现发展的提升,也就一定会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平地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进展。亚洲的努力促进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努力在影响着亚洲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未来中国形象提升的关键所在。(丁刚)

[责任编辑 李春香 ]

京蒙联手促就业
挑战
吉祥草原祝福香港
勇敢的鄂伦春
备足车辆迎接暑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民族传统射箭国际邀请赛
四子王旗:祭敖包活动隆重举行
最“柔软”的挂历
垃圾场变梦幻海滩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