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国际扫描 > 习近平访英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习近平访英综述:中国“大外交”的成功新实践
    内蒙古新闻网    15-10-25 14:23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网

    当地时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当地时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金秋,习近平主席访英,中英上演“外交大片”。在上月访问美国之后,习近平主席再次访问西方大国,推动良性互动,聚集世界目光。

      伦敦,这个泰晤士河穿城而过的世界性城市,生机盎然。习近平对英国的首次国事访问从伦敦开启,满怀诚意,宣示主张,凝聚共识。

      在丰收与喜悦的季节里,中英外交收获新的希望,一幅崭新画卷徐徐打开……

       阐述主张凝聚共识

      一次超级国事访问,开启中英交往新的里程碑

      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命运共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新的共识。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中国新一届领导勇于创新,探索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全方位外交格局。从中国周边到全球大国,从传统友好大国到南太平洋岛国,中国迈出铿锵的脚步。

      这一次,中国的脚步迈向了欧洲的大国——英国。

      10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英国首都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当地时间晚8时许,习近平乘坐的专机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

      这是一次加深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建立友好关系的沟通。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双方虽然存在政治体制等各种差异,但并不阻碍合作的步伐。当地时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中国带来增强良性互动,携手共同发展繁荣的意愿和理念。

      “中国视英国为重要伙伴和真诚朋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英关系总体走在中国同西方关系前列。”当地时间10月21日,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让中英交往在历史逻辑里“再进一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国关系创下了多项“第一”。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也是率先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欧盟国家;

      ——英国是除香港外最大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开办孔子学院最多的欧盟国家。

      ——英国还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最早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

      习近平主席的宣示,再次让中英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时代。在这样伟大的时代,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携手,恰逢其时。”“中英两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共同倡导开放市场的理念相近,推进自由贸易、扩大双向投资的意愿相同。中英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合作大有可为,潜力巨大。”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出席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并致辞,在下榻的白金汉宫会见英国工党领袖科尔宾,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演讲等多个场合,习近平主席言之切切,展现了新兴市场大国对世界大势的深刻把握,赢得了英国上下的认同。

      中国也带来了合作战略构想,明确了双方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主席为开拓中英合作新局面提出四点建议:增进互信上要强调一个“深”字,战略对接上要力求一个“通”字,具体合作中要做到一个“实”字,方式方法上要突出一个“新”字。

      在习近平主席的倡导下,双方凝聚起众多共识。

      中英要做平等互信的好伙伴。中英关系的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尽管两国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不同,只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始终以长远和战略眼光看待两国关系,中英关系就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英要做互惠发展的好伙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英国制定了打造“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规划。双方应加大发展战略对接,加强在增长创新、产能、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中英要做共促安全的好伙伴。中方愿继续与英方就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英要做包容互鉴的好伙伴。今年是中英历史上首个文化交流年。中方愿同英方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拓展旅游、地方、青年、妇女等领域交流合作,使中英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一份宣言,凝聚了英方的期待和中方的诚意,构成中英乃至全球外交史上的又一里程碑。2015年10月21日,必将在中英关系历史留下一个重要的定格。这一天,习近平主席与卡梅伦首相决定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份宣言,宣示了未来一个新兴的市场大国和一个老牌西方大国,携手发展的意愿和对双方关系的新定位。也正因为这次影响全球的里程碑式的访问,习近平的到访被媒体称为“超级国事访问”。

      当地时间2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出席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并致辞。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推动合作压实基础

      签署商业协议多达28项,总价值接近400亿英镑

      贸易,中英外交的重要基石。

      “中英两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共同倡导开放市场的理念相近,推进自由贸易、扩大双向投资的意愿相同。中英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合作大有可为,潜力巨大。”当地时间10月2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出席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并致辞,他一针见血地时指出。

      中国的宣示,不是空洞的口号,带来的是实打实的合作。

      双方同意提升两国贸易水平,力争早日实现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的目标。据中国外交部介绍,此次中英双方签署的商业协议多达28项,总价值接近400亿英镑。

      作为合作的重头戏,标志性的大项目合作是突出亮点。双方确认,中英法将合作建设欣克利角C核电站,这是中国首次与发达国家在重大战略行业开展合作,将成为中英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这项合作,对中英乃至中欧关系意义非凡。

      英国巴斯大学教授沃尔夫称,英国加大发展与中国关系所带来“红利”的辐射效应,可以深深影响到法德甚至其他欧盟成员国,西班牙《环球亚洲》杂志社社长伊万?马涅兹和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埃尔韦?朱万也都认为,这种合作模式将具有示范作用。

      伦敦,欧洲最大的城市。与美国纽约并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习近平主席当地时间10月21日专场来到伦敦金融城,并在市长晚宴上演讲。这块土地,见证了中英金融合作新成就。

      在中英金融合作的进程中,伦敦金融城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2012年,伦敦金融城就正式启动了“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经过几年发展,伦敦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人民币交易中心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之一。

      此次习近平主席到访,中英达成的成果中至少有8项与金融合作直接相关。《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对金融合作也有重要表述。宣言指出,两国金融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双方愿深化在金融领域独特的长期伙伴关系,使其在双方合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金融合作是中英全方位合作亮点中的亮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

      “习近平主席到访金融城就是支持两国金融合作的体现。”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马修表示。英国媒体报道评价,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访问,必将使两国的“金融牵手”更加紧密。

      此外,两国各部门和企业间签署了数十项合作协议。

      经贸,压实了中英合作的基础。

      经贸,全面深化了两国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正在打开中英合作的新局面。

      当地时间10月21日晚,正在英国出访的习近平主席出席了伦敦金融城市长叶雅伦在市政厅举行招待晚宴和中英工商峰会,还发表了重要演讲。

      人文交流再开新篇

      夯实民意基础,传承中英友谊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21年前,我曾经访问过英国,到了伦敦、牛津、格拉斯哥、爱丁堡等地,亲身感受了英国的悠久历史、独特传统、充沛活力。再次来到英国,看到耸立的大本钟,看到潋滟的泰晤士河,我有一种“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感觉。”当地时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习近平主席动情的回忆,打动了现场的很多人。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习近平主席深知两国人民的友好,是中英友好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他用真心、诚心赢得英国各界人士为中英友好事业添砖加瓦。

      这一次,中英人文交流再次留下了精彩瞬间。

      当地时间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专程在伦敦集体会见英国前首相布朗等英国友人,感谢在座英国友人为中英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指出,两国关系发展离不开各界友人的支持和努力。我愿听取大家对促进中英关系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习近平主席用行动表明他对英国友好人士的看重,表明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促进中英交往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各界友人。

      足球,这项大众体育运动,将中英两国人民的心联结在一起。

      作为欧洲五大顶级联赛之一,英超在中国有着很高的人气。特别是曼彻斯特这座城市,拥有两支英超强队——曼联和曼城。

      23日,参观曼城足球集团,与阿奎罗等自拍。“球迷”习近平的到访,让英国大众感受到了这位大国元首浓浓的人情味。

      真诚沟通,赢得发自内心的支持。中英民间交往打开了新局面。习近平主席访问期间,英方宣布,自2016年起,中国访英游客签证有效期从6个月延至两年。

      中英人文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英两国就有学生交流活动。目前英国约有6000名在华留学生,中国在英留学生则有约15万;中国在英国已经建成了27所孔子学院,“欢乐春节”活动更是连续多年在英国举办,且已经成为了中英人文交流的亮丽品牌。

      在历史的交汇中,中英人文交流走到了新的节点。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沧海桑田,日新月异。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命运共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新的共识。

      目前,中英双方人文交流涵盖教育、科技、文化等7大领域30多个方面,但这仅仅是起点。

      10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结束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后,回到北京。访问虽然结束,但中英两国人民看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民都看到了,在中英双方元首的引领下,一幅中英全方位合作,共谋繁荣发展的全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际新闻排行榜
    103响礼炮,为中国响起
    图解:习近平访英第一日
    朝韩离散家属金刚山团聚 亲人重逢泪洒衣襟(图)
    习式妙语之英伦篇
    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墨西哥头号大毒枭再次逃脱 这次是靠“摔崖”
    习近平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
    乌克兰“网红”美女当海关总长 缺乏经验遭批评
    习近平抵达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习近平谈BBC中式教育纪录片 称中国孩子玩的太少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内蒙古关于对拟提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
    【互动】中国—蒙古国博览会:打造中蒙合作新...
    【互动】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村牧区美与富齐...
    内蒙古发改委落实“十个全覆盖”中央资金26亿元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议 王君主持会议并讲话
    31省份9月份CPI出炉 内蒙古涨幅1.6%居第17位
    【互动】网民热议中蒙博览会 期待两国合作跃上...
    【巡回观摩检查活动·回访】乌海:上心动情才能...
    王君巴特尔率队观摩检查巴彦淖尔市重点工作推...
    孙志军在内蒙古调研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乌兰...
    新闻专题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总书记的关怀温暖大草原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8337”发展思路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