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国际扫描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日本三菱公司将向二战中国劳工道歉补偿
    内蒙古新闻网    15-07-25 18:11    打印本页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特别关注】

       据日本共同社7月24日报道,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强制征用中国劳工一事,日本三菱材料公司与中国受害者谈判团已基本决定达成全面和解协议。该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三菱表示“道歉”,并以基金方式向每名受害者支付10万元人民币,支付对象共计3765人。双方正在准备于近期在北京签署和解协议书。

      这将是日本民间企业首次主动向被日本最高法院驳回赔偿要求的中国受害者提出道歉,并提供全面的经济补偿,同时也将是日本民间企业战后补偿人数最多的一次。因此,该消息公布后,在中日两国均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据悉,三菱方面在和解协议方案中承认,二战期间,在根据日本政府内阁决议强掳至日本的3.9万名中国劳工中,有3765人被三菱材料公司的前身企业及承包公司接收并被迫劳动,因而构成了“侵害人权的历史事实”。因此,三菱材料公司将对受害人及其遗属表达“痛彻反省”及“诚挚歉意”。除支付上述费用外,三菱材料公司还将支付相关纪念碑的建设费用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00万元)。鉴于在三菱材料公司拟支付赔偿的3765人中,目前已经掌握受害者本人或遗属信息的仅有约1500人。为此,三菱材料公司今后还将支付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万元)用于调查找寻其他失踪劳工及遗属。据测算,如果最终能够找齐3765名中国劳工的全员信息,三菱材料公司的支付总额将达到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亿元)。

      日本共同社的报道称,根据历史记载,1942年,因战局恶化,为弥补日本国内劳动力不足,日本政府应工业界要求,通过内阁会议决定从中国“移入”劳动者。战后发现的日本外务省报告中记录了总计强征约3.9万中国人,在日本35家公司的135处煤矿或工地劳动。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部分受害者开始相继在日本向相关企业提起索赔诉讼。虽然负责审判的日本法院在法律上驳回了赔偿要求,但强制征用与强制劳动等事实则相继在历次判决书上得到了认定。2007年4月,日本最高法院曾在判决书的“附言”中提出“对(相关企业的)自主应对不予阻碍,期待(这些企业)朝着受害救济努力”。因此,有分析认为,三菱方面此次采取行动的动因便是法院纷纷认定强征事实以及最高法院的“附言”。

      2013年3月,中国受害者方面成立谈判团,并于2014年1月开始与三菱方面谈判。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在的受害者越来越少,仅剩十余人。为了让受害者能够在有生之年“讨回尊严”,中国方面的相关人士付出了不懈的艰苦努力,最终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就在几天前的7月19日,三菱材料公司常务执行董事等高管在美国与二战美军俘虏会面,就二战时期强制美军俘虏在日本国内矿山等地劳动一事当面道歉。日本民间企业自主采取措施,以弥补历史罪责的方式来走出历史阴影,这一大幕终于在二战结束7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上被徐徐拉开。

      对于三菱材料公司即将与中国受害者谈判团达成的全面和解协议,日本媒体誉之为两国民间层面力争“克服过去”、谋求大步前进的历史性动向,将成为“二战结束70周年具有象征意义的协议”。

      此间舆论分析认为,在三菱方面,此举固然包含着商业性目的,即通过表现善意,寻求中国国民谅解和支持,改善其在中国市场的商业环境。然而,作为一家民间企业,三菱材料公司能够正视历史,真诚悔过,主动向受害者道歉,并提供赔偿,其勇气和诚意仍然令人欣慰,值得嘉许。目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积极谋求在适当时机正式访华。在这样的微妙时刻,客观上,日本民间企业的此类举动无疑会为中日两国缓和与改善关系营造积极、向好的氛围。

       (光明日报东京7月24日电光明日报驻东京记者谢宗睿)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际新闻排行榜
    英国一博物馆职员半夜拍到复古女性灵异照片
    希腊总理对反紧缩者秋后算账 经济前景不明朗
    土叙边境小镇爆炸死伤百余人 IS或是恐袭凶手
    含亿吨白金小行星接近地球 价值逾5万亿美元
    中国人扎堆济州岛考驾照 有人称闭着眼也能通过
    美外交官在古巴行动不自由 美古仍“磕磕碰碰”
    韩称MERS疫情实质结束 半月无新病例
    18岁大学生造“武装无人机”吓坏美国 引发热议
    23名非洲少年被贩至老挝踢球:没工资睡地板
    奇葩:日本现“真猪料理” 网友直呼受不了(图)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野狼现身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淖尔湿地景区
    内蒙古统一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内蒙古国家安全厅:智能手机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内蒙古2015年第二轮巡视发现涉及领导干部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本月启动公务机票购买改革
    内蒙古3城市被国家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巴特尔主持政府常务会议 研究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
    张力: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
    吉日嘎拉同志先进事迹多媒体视听展在呼市展出
    内蒙古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 王君...
    新闻专题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总书记的关怀温暖大草原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8337”发展思路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