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热点聚焦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巴基斯坦人对巴中关系真实心声 宁舍金子不舍友谊
    内蒙古新闻网    15-04-18 09:34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自2013年推出以来,目前已有一批中国电力能源项目在巴开工或建成投产并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图为由新疆特变电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包商修建的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的真纳太阳能工业园100兆瓦太阳能电站项目,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光伏电站之一。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宁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谊”

      “宁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谊”,这是巴基斯坦人对巴中关系的真实心声。当地人在街上看到中国人,往往会热情地上前合影,首都伊斯兰堡的商店还打出“我们欢迎中国顾客”的条幅。看到中国人走进商店,不少店员会用中文进行交流,请教各种物品的中文说法,有时还会要求互加微信。当地百姓对记者说,巴中之间深厚的友谊贯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友邻》杂志搭起心灵之桥

      巴基斯坦华侨华人对于《友邻》都不陌生。这本杂志由巴基斯坦巴中学会和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翻开杂志,“友好、交流、合作、发展”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图文中处处闪耀着中国元素,使巴中读者的心灵更加贴近。

      《友邻》编辑部主任杜士卡·萨义德女士告诉本报记者,杂志自2012年2月创刊以来,反响热烈,目前在巴基斯坦发行量已达5000多份。其中六到七成是关于中国的文章,三到四成是关于巴基斯坦的文章,重在介绍两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由两国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我们希望借助这本杂志,加深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了解,促进民间交流。”

      记者翻开手边的一本《友邻》,里面图文并茂,分为“中国梦”“丝绸之路经济带”“游走中国”“中国民族大家庭”“文化广角”“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栏。在信息时代,《友邻》也很注重与新媒体的融合。杜士卡·萨义德和编辑团队里的技术顾问诺曼·易贾兹向记者展示了《友邻》杂志的网站,关于两国文化历史的介绍图文俱佳,丰富详实,令人印象深刻。杜士卡·萨义德介绍说,《友邻》网站和杂志本身内容重合的部分较少,希望能向读者呈现更全面的内容,“借此让更多人了解两国文化,进一步传承巴中友谊”。

      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学生贾迈德是《友邻》的忠实读者,他对记者说,自己已经成为这本杂志的粉丝,经常上网站查看更新内容,也会向周围的人推荐。“《友邻》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和中国朋友的心灵更加贴近。”

      文化课堂丰富交流内容

      随着中巴两国交流的增进,巴基斯坦国内的中国文化热潮涌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处从今年初开始,在伊斯兰堡开设中国文化课堂,包括烹饪班和武术班,前来参加的巴基斯坦民众络绎不绝。

      在烹饪学习班现场,专程从国内赶来的安徽厨师宋庆卫现场展示了两道中国美食——葡萄鱼和宫保鸡丁的做法,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全程摄制了中国厨师的烹饪过程,视频在巴国内播出,获得了积极反响。

      “通过烹饪学习班,能够更直观地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全巴基斯坦中国友好协会媒体秘书阿提亚女士兴奋地告诉本报记者,文化课堂是在巴基斯坦传播中国文化的好方式,可以增进巴中文化的融合,拉近两国民众的心灵。

      武术班也吸引了不少巴基斯坦学员慕名前来。“我喜欢中国的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等武术明星,是他们将中国武术带到了我的生活中。”武术班学员丹尼什告诉本报记者。丹尼什说,他跟中国师傅学习了3年武术,今年1月还获得了巴基斯坦全国武术冠军比赛的刀术金牌。他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向更多当地民众推广中国武术,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处一等秘书李华介绍,今年2月,武术班学员还在“中巴友好交流年”启动仪式上奉献了精彩的节目。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张英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是“中巴友好交流年”,此前举办的“中国—巴基斯坦艺术家采风创作展”、“欢乐春节”、烹饪和武术班等系列活动为“中巴友好交流年”营造了积极氛围。目前,巴基斯坦中国文化中心即将开始运营,将有效地丰富中巴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两国政府和民间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友谊之路繁荣经贸往来

      巴基斯坦北部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然而,被称为“中巴友谊路”的喀喇昆仑公路,让中巴之间天堑变通途,极大繁荣了两国之间的民间和商贸往来。

      喀喇昆仑公路始建于1966年,在中国政府援助下于1978年建成通车。该公路穿越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修建期间,数百名中巴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生命,巴基斯坦人称喀喇昆仑公路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05年,南亚大地震给公路造成很大破坏,应巴方请求,中国欣然答应帮助修复公路。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公路改扩建工程。

      据中国路桥公司巴基斯坦办事处总工程师胡俊泉介绍,2013年11月,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目前除了24公里的堰塞湖改线外,改扩建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计划今年9月完成一期所有工程。此后还将根据中巴两国政府的协商,启动第二期工程,将使公路往伊斯兰堡方向继续延伸。

      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首席部长助理穆萨说,公路彻底畅通后,将大大促进巴中之间的商贸往来,并推动当地的旅游发展,改善民生,是巴中友谊的见证。巴基斯坦工人穆罕默德动情地对记者说,重修公路为当地人提供了很多就业和技能培训的机会,路桥公司还帮助当地居民改造河道,修缮水渠,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中国一直在帮助我们,现在能为巴中友谊公路出一点力,感到很高兴。”

      项目施工过程中不乏中巴合作的感人事例。2012年,该项目海拔最高的中巴红其拉甫山口十几公里路段施工时,因该路段海拔高达4700多米,普通人上去后都头晕眼花,更别提完成施工作业了。在此情况下,公司专门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中巴员工轮流上山,最终抢通了该路段,充分体现了中巴互助合作的力量。

      中国路桥公司巴基斯坦办事处总经理叶成银对记者表示,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巴经济走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干道需尽快打通。“深厚的中巴友谊,和当地老百姓对我们的真挚感情,都是我们能在这里攻坚克难的重要精神力量,希望‘中巴友谊路’改扩建工程早日完工。”(本报伊斯兰堡4月17日电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杨迅徐伟)

    [责任编辑 李珍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际新闻排行榜
    揭秘希拉里躲不开的坎:班加西事件、莱温斯基等
    肯尼亚大学生误将变压器爆炸当恐袭 跳楼逃生
    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
    美国总统和古巴领导人在美洲峰会期间举行会晤(...
    希拉里·克林顿将通过视频和社交媒体宣布参选总统
    巴西一人工湖捞出“宝箱” 装满大额假钞(图)
    一艘中国货船在菲律宾苏禄海上发生凶杀案
    俄军苏-27战机与美国间谍机险相撞 最近时相距6米
    沙特:联军对也门叛军发动1200次空袭 打死500人
    日本学者出书反驳“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付万惠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委副书记、盟长(图/...
    内蒙古阿左旗发生5.8级左右地震 呼市包头有震感
    巴特尔主持召开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自治区成立70...
    自治区党委2015年第二轮巡视工作全面启动
    呼和浩特地铁建设规划获国务院批准 远景规划5...
    和林城关镇原副镇长白文军涉嫌挪用公款被立案...
    【亮丽风景线】乌海:6领域237项改革任务全部...
    【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包头市重点项目建设...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4小时内发生3起交通事故 3死...
    李佳: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新发展
    新闻专题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总书记的关怀温暖大草原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8337”发展思路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