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保护现场?
无关人员不得靠近遗体需要及时保护
军事专家认为,对于现场的保护,由于事发在乌民间武装人员控制区域,现在由他们保护很正常,而如果能力不够或者政府军存在异议,政府军也可以做出国内斡旋,到最后其实也是多方妥协的结果。
调查过程中,无关人员不可以靠近现场,在乌政府和民间武装都认为对方并不可信时,现场保护需要第三方监督,再补充其他的保护措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尽快安排调查团来,尽可能停火,尽快对相关证据进行取样调查。
军事专家表示,如果飞机残骸不被移动和破坏的话,位置等信息都会作为参考标准,而气候带来的影响并不大,放置一两年都没问题。军事评论员宋忠平表示,残骸应该保持原位,因为通过对残骸的位置以及更多信息分析,可以得出更多结论,甚至包括事件元凶等。不过,遗体腐烂速度快,需要及时保护,否则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就更少了。
美国《华盛顿邮报》分析,理想情况下,坠机现场应受到严格保护:紧急情况应对人员要封锁相关区域,拍摄视频资料,检查现场,搜集残骸,然后把残骸送交实验室检测。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任何一块碎片、一处印迹都不可忽视。
保护证据难在哪里?
相关方太多已不是纯技术性案例
军事专家认为,现在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事件的“相关方”太多,而且处于不稳定区域。从坠机发生到事后调查,已经不单单是“纯技术性案例”了。
他说,如果是技术性案例,各方都会积极获取全面信息,采取科学手段分析,但是,政治冲突引发的攻击带来的问题则愈发复杂化。现在,第三方几乎无法进入该区域,而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事故现场由“真正的第三方介入”,利益方退出,最后才能相对客观地调查真相。牵扯的政治因素越多,还原真相的难度就越大。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证据和调查,利益相关方都在争夺信息话语权,又同时需要避嫌,在矛盾心态中,可能会有更大的动荡。此时,欧美媒体的说法应该客观。同时,对于普京团队,也是极大的考验。
对于多家外媒都提及的保护现场残骸,宋忠平介绍称,这里提到的残骸实际包括两方面,飞机残骸和可能的导弹残骸。因为如果按照现在说法,飞机遭到导弹袭击,则会在机翼、机腹等部分由导弹弹片打出“内敛式”的坑,这样的细节在进一步分析取证后可以印证坠机的原因。
而谈及此前多家媒体提及的山毛榉导弹,宋忠平介绍称,该导弹采用“近炸碎片杀伤”的方式,即该导弹本身携带有约80公斤的TNT炸药,通过炸药爆炸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把其携带的2000-4000个杀伤碎片抛出去,形成冲击力摧毁飞机。
因此,如果是该导弹摧毁飞机,那碎片高空爆炸后散落面积应该很大,机体内可能存有,草地上也可能散落,调查人员需要在坠机地点方圆三四公里内尽可能地搜索残骸,包括导弹的导弹战斗部、敏感元器件,比如陀螺仪和加速度表等。而军用级别的导弹本身也会有编号,如果能够找到,可以通过编号反推出哪一年,由哪个厂家出产了该导弹,归属于哪个国家,又卖给了谁,都可以得出结论。本版文/记者张秀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