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敏感问题一揽子拿上谈判桌”
美方高度重视本次对话与磋商,除国务卿克里和财长雅各布·卢以外,美国商务部长普里茨克、能源部长莫尼兹、贸易代表弗罗曼、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弗曼、白宫科技顾问兼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霍尔德伦、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耶伦及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洛克利尔等也抵京与会。从与会人员的构成不难看出对话议题的宽度。韩国“NEWS Y”电视台报道称,G2战略对话正引发全世界的关注,作为引领世界经济的两大轴心,中美对话内容超越经济领域,话题广泛,而两国间在不少问题上紧张的对立显而易见。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今年的中美对话,那就是“所有敏感问题一揽子拿上谈判桌”。由此可见,两国磋商的过程很有可能艰难,但中美两国领导人最近接连发出强化合作的信息,因此各方对对话结果拭目以待。
《韩国日报》称,从会谈的第一天看,两国在东海和南海主权纠纷、网络安全、阿富汗问题、伊朗核问题、朝核问题等方面坚持原有立场,谁也不肯让步。中美双方同时在人民币汇率、投资保护协定、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在会谈中同时敦促美国遏制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就对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洛克利尔表示,必须以史为鉴,中方正密切关注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动向,而中美应该携手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实际上,在目前中美关系的背景下,两天的会谈在第一天没闹出争议才更奇怪。俄塔社9日称,虽然中美首脑对于新一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给予高度评价,希望改善双边关系,但双方在会谈时不得不讨论在安全领域存在的分歧和冲突。两国在构建亚太地区安全前景的观点分歧让争论变得不可避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称,分析人士说,当美中两国的官员相聚在北京讨论具有争议性的战略和经济议题时,两国面临的最急迫任务是修补日益加深的不信任关系。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侃如说:“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上暴露出的隐藏风险还是非常高的。双方官员不仅要把对话视作坦率讨论美中关系总体趋势和后果的平台,而且还要把其视作评估他们观点、担忧、建议和意图的平台。”“中美战略对话非同寻常”,德国智库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瓦克尔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两国以此显示他们愿意对话,愿意保留这一对话,并以固定的机制每年都举行这一从经济到战略事实上涉及所有议题的讨论。象征意义非常重要。中美两国以此分别向他们各自的人民表示,他们正处在对话状态,正在从某种意义上正确地处理具有全球意义的中美双边关系。《华盛顿邮报》称,中国的崛起及亚洲的紧张关系将中美关系推往下降的螺旋状态。美中关系正面临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以来最艰巨的考验。但不管怎么样,外交政策专家认为,中美关系值得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克里被广泛地认为对中东更感兴趣,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到目前还没访问过中国,这使得中国政策在华盛顿没有一个足够高级的声音代表。奥巴马的亚洲之行又拒绝访问中国。不过,专家们说,至少目前本周举行战略与经济对话,奥巴马政府有机会将注意力放在所面临的最严重外交挑战之一上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罗斯说:“峰会有使总统投入更多注意力的价值。”
“期望美中对立是不现实的”
“从美国的观点来看,越来越难以将美中关系与中国和其邻国的关系区分开来。中国同日本和其它国家的关系恶化必然会导致美中关系流血。”
美国智库保尔森研究院副院长埃文·费根勃姆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上的分析把美中关系置于东亚纷争的背景之下进行评估。最近几天,无论是东海还是南海都没有平静下来。据美国海军网报道,3艘美国宙斯盾战舰7日突然出现在南中国海进行编队航行。另外,日本共同社称,日本防卫省9日公布数据显示,为应对可能进入“日本领空”的外国飞机,今年第二季度航空自卫队战斗机紧急升空340次。这是自2005年度开始每个季度公布该数据以来最多的一次。德国《星期五周报》9日评论说,中国常被认为是一个和平的巨人,但中国目前在亚洲的经济和军事崛起势不可挡。周边国家和美国力求控制中国的影响力,但越南、日本等国充其量就像中国的一个省,而美国则在星球的另一边深深地睡着了。对美国而言,西太平洋是核心地区。两个决定21世纪的世界大国在经济上紧密联系,但因为西太平洋的地缘政治会最终摊牌。日本是最信中美终将摊牌的国家,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透露出的信息却引起日本一些分析人士的反思。
国际问题专家寺岛实郎在接受日本《导航新闻》网站采访时表示,日本书店中美中关系的书大多数认为美中围绕着太平洋产生对立的时代到来,美中霸权争夺时代到来等,都是以新冷战时代的观点去认识美中关系。但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就会明白,美中关系看上去是在互相殴打,实际上却是在互相靠近。即使造成对立的要素如山,两国还是会加深意见疏通,互相抬高对方的同时,拥有解决问题的意志。美中关系的底流是“相互敬爱”的空气,本质是相互需要。日本人本能地认为应该日美联合共同面对中国威胁,但这是不行的。期望美中对立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建立日美中关系的正确三角形。(本报驻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德国特约记者谌庄流王刚蓝雅歌孙微青木本报记者魏莱陈一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