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闻》18日刊文分析称,日本安倍政权为摆脱通货紧缩而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统称“安倍经济学”。曾对此寄予厚望的人们如今怕是要体验一把失望的滋味了。
分析认为,“安倍经济学”政策实行至今,通过金融和财政领域加大投资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但如此做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摆脱通货紧缩需要物价上涨,为此,日本银行(央行)实施了空前的金融宽松政策和日元贬值措施,也的确带来了出口产业的收益好转和股市上涨。然而,不是单纯让物价上涨就可以。
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安得到缓解后,消费和设备投资均会恢复,总体需求旺盛。本来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实现物价上涨,但正如实际工资减少所展示的那样,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这正是问题所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末公布的世界经济预测指出,“日本主要通过财政刺激政策和出口实现经济增长,但日本需要转变成依靠消费和设备投资来牵引(经济增长)”。该预测还提到“日本需要在保证复苏不减速的情况下实现财政重建,但这却是一个长期的难题”,对今后日本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停滞表示担忧。
实际上,IMF预测今年的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为1.7%,而明年则下降为1.0%。也就是说预测认为,就算5.5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能抵御今年4月后消费税增税所带来的不景气,此后的经济增长还是可能出现停滞。
甚至安倍经济学的拥护者中也开始出现质疑声音,“如不通过大规模公共事业和放宽限制等继续追加刺激政策的话,经济将无法实现复苏。”如果明年秋天,安倍首相将消费税率提高到10%的话,可以预见,在野党和经济界人士肯定会再次要求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如公共事业投资等。
分析指出,强化就业和社会福利、以摆脱核电为中心的能源政策转换等才是根本性政策。把这些治本之策放在一边,单纯依靠日银的金融宽松和财政上挥霍“散财”无法实现经济重生。就算继续追加放宽限制等对策,最终怕也只是以重现小泉政权时的“无实感经济复苏”状态而告终。
此外,外交层面上与中韩两国的交恶也为日本经济的前景笼上了阴影。若因参拜靖国神社而招致美国“失望”的状态持续下去的话,政治将成为经济的绊脚石。最终受苦的,还是日本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