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外媒拾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泰媒:全球民主低迷 “曼谷封城”凸显社会薄弱
    内蒙古新闻网    14-01-15 16:41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国际

      1月14日,泰国看守政府副总理素拉蓬出席在曼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泰国反政府示威者14日在首都曼谷继续“封城”行动,并包围一些政府工作部门。泰国看守政府副总理素拉蓬当天上午表示,目前局势可控,相关部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游客安全并确保机场飞机正常起降。新华社记者高健钧摄

      据参考消息1月15日报道原文摘要:文章认为,如今更多的国家实现了民主,但民主也变得更加混乱,原因是在信息技术发达且加快扩散的形势下,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治进程中来。民主发展很可能会成为常态,但也将受到更激烈的挑战

      【泰国《曼谷邮报》网站1月14日文章】题:全球民主低迷的根源(作者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安全和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提迪南·蓬素提拉)

      21世纪初,新兴民主国家酝酿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一路推进,却导致正在经历民主过渡的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和分裂。在今后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这种趋势很可能会在发展中世界占据支配地位。

      改善全球民主低迷局面的办法就是重新安排和调整社会契约及政府的政治结构,培养和强化民主制度,以期更有效地满足新需求和新期望。

      泰国当前的政治危机就很能说明问题。目前的“曼谷封城”运动只不过凸显了前总理他信2001年上台以来爆发的旷日持久的危机。泰国的经验表明,民主可能是薄弱和表面的,更多地有赖于程序和政治载体,而不是真正的民主实质和进程。如果没有通过选举得以体现的民众意愿,就不可能存在民主。不过,单靠选举还无法建立一个达成持久宪法安排的屹立不倒的民主国家。这种两难困境表明,泰国社会必须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民主制度,少强调表面化的选举,多注重问责的民主程序,让选举中的多数派和少数派达到更可接受的平衡。要完成多数派一少数派的调整,就要给选举中的输家更多的发言权和权利。出路之一是避免成王败寇的做法和态度。选举中的赢家在获胜后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更加公开和系统地顺应输家的利益和顾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如今,选举的输家具备必要的手段和诀窍,知道如何阻挠政府的工作并制造瘫痪和持久对抗的局面。与泰国相距不远的民主国家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在柬埔寨,作为反对派的柬埔寨救国党扩大了势力,但还不足以推翻洪森首相和他所属的柬埔寨人民党。作为对策,反对派拒绝出席议会会议,从而使得洪森政府丧失了政治合法性。在马来西亚,执政的马来西亚国民阵线党失去了一部分权力,但反对派联盟尚无法取而代之。随着反对派各政党屡屡在街头和网络空间上集结,由此产生的僵局变成了政治隐忧。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做得比较好,选举的输家放手让赢家执政。然而,这两个年轻的民主国家羽翼未丰。本地区最有希望的民主国家是新加坡和缅甸。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牢固统治面临日益老练的反对派联盟的挑战,而后者的支持率不断上升。在危机迫近的情况下,人民行动党的对策是吸纳比较年轻的人才,让本党脱胎换骨,或许在向日益崛起的反对派出让部分权力的同时保住总体权力。在短短几年间,缅甸从军人独裁国家过渡为脆弱的民主国家,因为一次接一次的妥协而得到巩固。政府的最新让步是允许修改宪法,以便让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有机会在2015年参选总统。在此之前,她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曾郑重声明,无论是否修宪,该党都将参加2015年的选举。

      在更远方的乌克兰、孟加拉国和其他国家,选举多数派一少数派的两极格局显然都成为一种不断巩固的模式。由于不存在像冷战那样的国际上层建筑,一方面使更多的民主国家站稳了脚跟,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民主社会内部的对抗。冷战期间,我们当前在世界各地看到的街头示威活动会随时遭到武力镇压。

      而如今,更多的国家实现了民主,但民主也变得更加混乱,原因是在信息技术发达且加快扩散的形势下,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政治进程中来。就好像此前受到忽视的全球大众发出了声音,参与了本国的政治生活。没有了冷战,有了不断推进的信息技术,民主发展很可能会成为常态,但也将在国内受到更激烈的挑战。

      要想让发展中民主国家正常运转,必须允许选举中的赢家负责任地执政,制定制度和倡导价值观,同时允许输家充分表达他们关注的问题并保护他们的少数派权益。如若不然,这些民主国家就会一直动荡下去,陷入无休止的抗议活动中。

    [责任编辑 李珍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