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划设的所谓“防空识别圈”,不仅大幅超过了本国领空,甚至延伸至距邻国领土很近的距离。
近日,日本防卫省公布数字称,2013年上半年日本航空自卫队战机紧急升空次数为308次,其中应对中国飞机的次数最多,为149次,首次超过了应对俄罗斯飞机的次数。今年1月,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扬言,可对中国飞机实施曳光弹警告射击。9月,日防卫省又声称,如果中国无人机“侵犯”日领空,日方将考虑将其击落。日本不断炒作中国飞机进入其“防空识别圈”,那么,什么是“防空识别圈”?它是如何诞生的?具体又是如何运作?
何为“防空识别区”
日本所称的“防空识别圈”,国际上通常称作“防空识别区”,英文全称为“Air Defence Identification Zone”(编注:以下简称ADIZ)。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定义,ADIZ是指“对空中目标进行敌我识别,并测定其位置而划定的防空区域。”ADIZ并非新生事物,其诞生背景可追溯到1940年,当时为应对轴心国威胁,美国曾提出“沿海岸线建立对空监视网”的设想,随着战局发展,这一设想逐渐被搁置。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代表的世界军事强国大批列装高速喷气式战机,此举对各国传统防空体系构成巨大威胁。为扩大预警距离,增加反应时间,上世纪5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率先划定ADIZ。目前,已有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ADIZ。
对于进入ADIZ的航空目标,国际上一般的反应程序为:当发现可疑目标进入本国划定的ADIZ,并经预警雷达识别后,防空指挥部会首先在G波段实施广播警告,同时向上级指挥机关通报情况,相应提高防空系统警戒状态,进而命令本国战机前往监控。判断来者有无敌意时,西方国家通常遵循3项原则:其一,根据目标在ADIZ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判断。如果对方留空时间较短,且依照指示行动,可认为是“误入”或“无害通过”,不必采取强硬措施。其二,如果目标停留时间过长,且不听从警告,但速度没有变化,也无意进入本国领空时,可采取战机跟踪伴飞的方式进行监视。若目标飞行时间较长,还可派多批次飞机,轮换持续监控,直到目标离开ADIZ。其三,如果目标不听从警告,航向直指该国领空,且从机型、飞行速度和姿态等判断其有“明显敌意”时,可在警告无效,并得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动武”。
不断扩张的日本“防空识别圈”
日本将ADIZ称作“防空识别圈”。目前,日本单方面在东海上空划定的“防空识别区”基本上是沿着东经125度往南,经北纬30度后,再沿北纬25度、东经120度的方向斜向西南,至东经123度再折向正南。这一区域离中国最近处,距浙江省的海岸仅约130公里,不但包括钓鱼岛,还跨越日本自己主张的东海中间线,将中国东海油气田涵盖其中。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飞机即使在本国沿海和专属经济区上空正常飞行,也会被定义为“闯入”了日本的防空识别圈。
日本“防空识别圈”的划定并非一成不变。1972年中日建交时,日本政府为向中方示好,曾将位于东海附近的防空识别线朝日本一侧后退了十几公里。2010年6月,日本又把与西南部与那国岛上空的“防空识别圈”,扩大至中国台湾东海岸一侧。其“西北ADIZ”则“过分”到距俄罗斯海岸不足50公里,只是迫于苏联(后来是俄罗斯)的强大军事威慑,日本的ADIZ从不敢覆盖北方争议岛屿。而围绕独岛(日方称竹岛)的ADIZ划分问题,日本与韩国也一直“口水仗”不断。对于中、俄、韩等日本邻国来说,飞机在本国沿海和专属经济区上空正常飞行,被日本认为“闯入”其ADIZ的事件也频繁发生。
日本曾实施过“警告射击”
对于这个划到别人家门口的ADIZ,日本一再振振有词地声称,该识别区是从美国人手里接管的。1945年日本投降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国军”就划定了日本周边的ADIZ。1952年,日本恢复国家主权,当时冷战正酣,为防备苏联战机侵袭,日本领土及周边空域的ADIZ仍由驻日美军管控,直到1969年才移交给日方。
尽管中、俄等国从未承认过日本的“防空识别圈”,但日本利用自己规定的所谓“实际管控权”,与邻国发生了不少摩擦。比如今年1月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扬言对进入ADIZ的外国飞机实施曳光弹警告射击的情况,过去确实曾实际发生过,只不过警告对象是苏联的图-16轰炸机。1987年12月9日10时30分,日本海上自卫队雷达突然捕捉到4架不明国籍的大型飞机正向冲绳方向靠近,经进一步确认后,证实是苏联的图-16轰炸机群。15分钟后,空中自卫队从冲绳那霸基地紧急起飞4架F-4EJ战斗机实施拦截。日本飞行员先用英语和俄语对苏联轰炸机发出无线电警告,11时10分,3架图-16掉头飞离,但剩余一架仍继续朝冲绳本岛靠近。于是,空中自卫队指挥部命令F-4EJ实施“警告射击”。4分钟后,图-16已进入冲绳领空,尾随的F-4EJ立即发射多枚曳光弹,图-16遂改变航向,7分钟后离开日本领空。但10分钟后,这架图-16又“拐进”了冲绳以北的德之岛领空,F-4EJ随即实施第二次“警告射击”。(黄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