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北亚应有的安全秩序而言,安倍与其声嘶力竭,不如踏踏实实扩大互信,管控危机。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和视察陆上自卫队时称,日本无法容忍中国试图通过武力改变现状,如中国选择这条道路,就无法和平崛起。日本应在亚太经济、安全领域发挥领导作用,抗衡中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8日对此作出回应:“日方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停止一切挑衅言行。”
安倍的“抗衡中国说”,提法虽新,但立意陈旧,只是将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的“自由与繁荣之弧”翻炒了一下。“自由与繁荣之弧”是指从东南亚经由中亚到中欧及东欧,连成一条弧线包围着欧亚大陆,支持与日本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这一外交方针,针对中国的意图明显。然而,自2006年提出至今,这种冷战式外交仍在兜售中而未见实效。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首先折射出的是安倍的“同盟困境”。东北亚重要国家中,日本与中国、韩国的双边关系处于历史低点。在东南亚,尽管安倍频频出访,试图通过参与南海事务遏制中国,但效果不彰。而中国新近提出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战略,以及“2+7”合作路径,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济关系的深化和安全事务的理性解决提供了新的前景。这无疑使安倍破除“同盟困境”的目标变得更加遥远。
“抗衡中国说”还反映出安倍的进退失度,凸现的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不可共生性。其逻辑点是:中国崛起是非和平性的,中国正在走通过武力改变现状的道路。这既是对中国和平发展路径的刻意抹黑,也是对中日关系基础的公然破坏。对于安倍的立场变化,需要保持高度警惕。这有可能意味着中日海权博弈的进一步升级。
不过,可以肯定,安倍关于日本充当亚太经济和安全事务领导者的诉求,只能落空。一方面,日本对应有的历史反思的消极态度,限制了其成长为“正常国家”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日本尽管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出现了短暂的市场繁荣,但是距离“日本病”的治愈仍然遥远,中国与日本经济分量的落差仍在扩大。安倍所寻求的“领导者”地位,无法与现实对接。
从“慰安妇是战时必需”到“抗衡中国”,日本政客的妄言已经使日本付出了从政治形象到战略互信方面的诸多代价。对于东北亚应有的安全秩序而言,与其声嘶力竭,不如踏踏实实扩大互信,管控危机。对中日关系而言,这才是真正的负责态度。徐立凡(媒体人)
(原标题:“抗衡中国说”凸现安倍“同盟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