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国际扫描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瑞士导演纪录片揭达赖黑幕:"孤儿"非孤 人间悲剧
    内蒙古新闻网    13-10-17 09:47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

      据瑞士《新苏黎世报》近期披露,上世纪60年代,十四世达赖喇嘛与瑞士商人勾结,强行将近200名藏族儿童从亲生父母身边夺走,称其为“孤儿”,安排瑞士家庭领养,酿成多起人间悲剧。瑞士导演乌里·梅尔拍摄的纪录片《提比和他的母亲们》揭开了这段现代史上达赖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黑幕。

      1959年,达赖从西藏出逃,数万藏人追随其抵达尼泊尔,并进入印度北部。达赖出于“藏独”的政治目的,与瑞士商人查尔斯·埃西曼相勾结,制造了“藏族孤儿”事件。

      埃西曼曾担任阿特尔电力公司要职长达30余年。自1960年起,经达赖同意,他先后领养过3名西藏儿童。作为报答,人脉广阔的埃西曼向达赖允诺,帮助200名西藏儿童寄养到瑞士家庭以及位于特罗根州的佩斯塔洛兹儿童村。后来,他在一份报告中透露,这批孩子中其实只有19人是真正的孤儿,其余的至少拥有单亲,有的甚至父母双全。

      纪录片《提比和他的母亲们》于今年年初上映,该片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展现了一位曾经的藏族孤儿,现为瑞士社会教育工作者的57岁的主人公提比·伦珠次仁的命运。1963年,提比在未经其生母同意及不知情的状态下被人抢走,等他再次见到母亲时,业已成年。

      为拍摄这部纪录片,梅尔查阅了大量资料(均收录于该片DVD加长版的附属材料中),清晰地反映出当年两名当事人考量的不同:埃西曼个人极想收养一名孤儿,达赖的意图则是通过输送这些儿童培养未来精英。

      达赖原本计划,让这批“孤儿”长大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医生和教师,然后返回印度,效力于“流亡政府”。但是,200名儿童中无一人返回。骨肉分离带来的心灵创伤至今尚未愈合。

      1959年8月,埃西曼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内容是达赖请求美国及其他国家,为数千名“未来将成为其民族领导者”的年轻藏人提供教育机会。这篇报道点燃了埃西曼与达赖接洽的热情。

      1960年8月,达赖的兄弟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逗留期间,埃西曼即通过他介绍了首名西藏儿童。两个月后,按照与达赖的约定,一些所谓的西藏“孤儿”抵达瑞士。正如导演梅尔在纪录片DVD加长版的附册中记述的那样:人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些“孤儿”往往来自有权有势的贵族家庭,且大多数人的父母依然健在。此后,在埃西曼通过媒体呼吁下,近300户瑞士家庭提出领养西藏儿童申请。1961年至1964年间,共有近200名儿童分批抵达瑞士。其中,约40人被安置在特罗根州的佩斯塔洛兹儿童村,158人被经埃西曼挑选的瑞士家庭领养。

      尽管埃西曼凭借自己在电力行业的地位与瑞士联邦政府关系紧密,但他的私人领养行动起初并未得到许可。直到1961年9月中旬,首批藏童抵瑞后,埃西曼才与瑞士联邦警察部门展开决定性磋商。梅尔在联邦档案馆查到的一份笔录显示,警察部门当时对该项目十分质疑。警方负责人在笔录中曾注明,埃西曼及其周围人其实都明白,这群儿童今后返回亚洲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许多藏族儿童长大后不愿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相认,强烈的被抛弃感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永久的创伤。约90%的“埃西曼儿童”在抵瑞几年后忘掉了藏语。仅凭这点就加深了他们日后与亲生父母交流的困难。在瑞士西藏流亡社区内部,这批“埃西曼儿童”也愈发成为边缘人。与那些以家庭为单位安置在佩斯塔洛兹儿童村的孩子相比,他们因无法讲或只能说几句藏语而经常遭到周围人的嘲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说,对十四世达赖出于“藏独”政治目的,制造“藏族孤儿”事件,一切善良和爱好正义的人们都应该对这种卑劣行为予以强烈谴责。

      华春莹说,我们注意到瑞士媒体这一报道。近期,瑞士《新苏黎世报》刊登题为《藏族“孤儿”并非孤儿》和《达赖喇嘛的道歉十分重要》两篇文章,以大量篇幅揭露达赖集团如何编造“孤儿”身份,强行安排藏人子女前往瑞士寄养的内幕。十四世达赖出于“藏独”的政治目的,制造“藏族孤儿”事件,导致几百个家庭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达赖集团所为,严重践踏儿童权利,公然违背人伦道德,一切善良和爱好正义的人们都应该对这种卑劣行为予以强烈谴责。

      (据新华社日内瓦10月16日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际新闻排行榜
    菲7.2级强震至少97人死 强度相当于32颗原子弹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得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获2013诺贝尔文学奖
    用大安全观化解亚洲悖论
    美国发行新版百元美钞 多项防伪功能突出
    日媒:安倍拉东盟离间中国孤掌难鸣 回应者寥寥
    朝鲜威胁“埋葬”美航母
    港特首否认“放下人质事件” 称遭菲方矮化
    英媒:中国经济令人着迷的5个理由
    谁在阻挠中美航天合作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民警地头话安全 农民秋收有保障
    巴特尔主持召开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 研究取消和...
    八千里边防送安康
    冷空气侵袭内蒙古地区迎来今年首场降雪
    呼和浩特铁路局新建东胜西站10月18日开始运营
    集宁师范学院大一女生宿舍楼内被捅身亡 嫌疑人...
    内蒙古肃纪整风:严明纪律动真格 明察暗访敢问责
    内蒙古:未来两天再迎冷空气 气温下降4—6度
    内蒙古救市政策助煤炭企业减压 若干措施实实在在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隆重开幕
    新闻专题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2013年活力内蒙古网上宣传活动专题
    【专题】最美基层干部
    【专题】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