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方面报道称,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美国5天内传出的至少第4起枪案,且就在今年一年内,美国就发生了4·2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奥伊克斯大学枪击案、7·20丹佛枪击案、8·5威斯康辛奥克里克锡克教寺庙枪击案等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社会影响的血案。近年来美国暴力犯罪案件数量持续下降,但枪击案却是个例外。几乎每一次重大枪案发生后,人们都会提出“禁枪”的迫切性,许多人更认为“这次总该禁了”。
然而即便影响极大、且正在总统大选选战白热化期间发生的7·20枪案,也并未促成“控枪”。相反,奥巴马和竞争对手罗姆尼均“顾左右而言他”,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等“控枪派”一再逼问下闪烁其词。此次奥巴马在惨案发生后迅速露面讲话,语带哽咽,声泪俱下,却同样回避“要不要控枪”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何以如此?因为这实在是个麻烦问题。
美国是个“马上打天下”、富有开拓者精神和牛仔传统的国家,宪法第二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权利不可侵犯”,美国步枪协会和支持“持枪权”的人士常常将这一条款当做为自己辩解的护身符,强调“自由比治安更宝贵”,强调“持枪自卫权”是“天赋人权”。而主张“控枪”者则认为这一修正案早已不合时宜,“控枪”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减少犯罪率。这两派在声势上旗鼓相当,且各有“后盾”。
近20年来,几乎每次发生恶性枪案,都会触发“持枪”、“控枪”两派的激烈争辩,但总是随着热点的转移而不了了之。“控枪辩论”的背后,是公众关注、焦虑集中到枪械问题后,折射到政治层面的结果——热点在,辩论轰轰烈烈;热点不在,便有气无力——这原本是选票政治常态。
奥巴马本人是“控枪”派,在当议员时还积极推出“控枪”议案,但当了总统后却反倒无所作为。道理是明摆着的:美国人口不过3亿,民间枪支却多达2.5亿支,每一支枪都是对“控枪”投出的一张无声反对票。皮尤中心曾在7·20枪案后做过民调,结果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此系意外、不应禁枪”,号称“零售政治总统”、最担心和民粹“拧劲”的奥巴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不仅如此,许多反“控枪”者常表示,“控枪”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纽约是美国“控枪”最严格的地方,今年上半年却发生有人受伤枪击案695起,同比上升7.4%;无人受伤枪击案587起,同比上升9.5%。而最早推出“控枪”地方法规的加州,今年照样发生了4·11南加州大学校园外枪击案等恶性案件。这些人认为,枪只是作案工具,没有枪,刀械、棍棒、汽车、煤气罐甚至牙齿和指甲都可能成为凶器。“控枪”有必要,但仅仅从枪而不从动机、个体和社会根源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事实上,此次血案非但未必能推动美国“控枪”,或许反倒产生反效果。7·20和8·5枪案发生后,美国俄勒冈、密西西比、威斯康辛、犹他和科罗拉多等5个州立法允许学生带枪上课,提出类似地方法规修正案的州多达26个。一些民间组织,如“让枪支远离儿童”一面呼吁“控枪”,一面又主张允许师生带枪进校园自卫。道理很简单——既然“控枪”是不可能的,那么还是先把自己武装起来再说吧。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