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编“生死簿”
虽然布伦南列举新流程的优点,但一些与会官员仍然认为打击目标确认流程有致命缺陷。一名官员举例说,某一天,情报机构监听到一名“基地”组织成员在电话中谈论谋杀美国大使的计划,而后提供给白宫,布伦南便可决定把这名监听对象列入无人机袭击目标,几天后,电话里的那个人便会毙命。一个电话,“如此轻易就可以杀掉一个人”。
这一假设并不夸张。今年1月,美国无人机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郊区上空袭击一辆汽车,炸死索马里青年党领导人比拉尔·伯贾维。而在死前数周,五角大楼刚刚把这名黎巴嫩籍英国人列入无人机打击目标清单。那次行动由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
通常情况下,无人机行动会在目标列入清单一个月内开始。
美联社披露,原先,五角大楼和中情局各有一份打击清单,但执行流程不同。
军方在把一名嫌疑人列入打击对象前,通常需要举行跨机构电视电话会议,与国家反恐中心及国务院沟通,确认嫌疑人是否同时满足实施打击的双重前提:确系“基地”成员、正准备恐怖袭击美国利益目标。
而中情局的程序相对简单和保密,只有极少数高级特工经手。目标确认后无人机可随即行动,行动完成后再上报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
遭无人机袭击致死前,青年党头目伯贾维名列军方和中情局两份清单。在这种情况下,由中情局和军方协商决定由谁具体实施操作。
美联社报道,在新流程制定前,军方和中情局的打击对象清单上大约列有20多人;新战略出台后这份清单或扩大、或缩小不得而知。(凌朔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