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频道 > 人物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缅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罗高寿
内蒙古新闻网  12-04-13 11:00 打印本页 来源: 光明日报  
 

       罗高寿于1932年3月1日出生在莫斯科,出生不久即随父母在中国居住,长大后继承父亲衣钵,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汉语并从事中国问题研究。1955年,罗高寿毕业于苏联外交部下属的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转年应中国国务院外国专家局邀请来华担任翻译。

  罗高寿1958年进入苏联外交部并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1969年中苏关系最低潮时,罗高寿出任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他1986年出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1992年由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任命为驻华大使,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13年。2005年卸任回国后,罗高寿出任俄联邦委员会议员。

  罗高寿在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影响。他先后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中国领导人当过翻译,见证了中苏、中俄关系的不同发展时期。离任前,罗高寿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一生都与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紧密相连,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祖孙四代中国情

  在中国人看来,“罗高寿”是一个令人叫绝的好名字。不仅如此,它还凝聚着罗高寿家族四代人对中国人民的浓浓深情。

  上世纪20年代,罗高寿的父亲阿·罗加乔夫作为莫斯科东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来中国实习,毕业后于1928-1934年作为外交官被派驻乌鲁木齐的苏联总领事馆任职。在此期间,罗高寿于1932年出生在莫斯科,刚过满月,就随同母亲来到新疆与父亲团聚。1936-1939年,父亲又被派驻哈尔滨苏联总领馆工作,罗高寿和母亲及妹妹一同来到哈尔滨,在这里度过了童年。1939年,罗高寿的父亲带着夫人和儿女回到莫斯科。他根据“罗加乔夫”的中文译音,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罗高寿。他后半生从事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汉学家,并先后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罗高寿的女儿加琳娜学的也是汉语,作为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北京分社的记者,她曾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好几年。罗高寿大使的孙子阿列克谢在莫斯科读大学时,其第一外语也选择了汉语。

  罗高寿的中文名字自然也是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的。回忆起自己的父亲,罗高寿用标准的汉语对记者说:“我们家是‘子承父业’!”

  邓小平称他为“老朋友”

  罗高寿大使曾先后3次常驻中国。他感慨地说:“我有幸见证了不同时期的中国!”

  罗高寿第一次常驻中国是在1956年至1957年。当时,罗高寿作为苏联专家,在中国国务院任翻译。作为年轻的中国问题专家,罗高寿“亲眼看到中苏关系的蓬勃发展时期是如何结束并开始变冷的”。

[责任编辑 李春香 ]

苏尼特草原的“珍...
南木猎民村:桦树...
白天鹅的乐园
情迷皮影戏
新兵下连后的日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马头琴声飞扬
奔跑迎“五一”
最“柔软”的挂历
垃圾场变梦幻海滩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